
章转载自:中国皮肤性病医学杂志2017年05期566页
作者:夏登梅,闫薇,李薇
【摘要】IL-33 ( Interleukin-33 ) 是 IL-1 ( Inter-leukin-1) 家族的新成员,ST2 是其特异性受体。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均能产生 IL-33,它可通过与特异性受体 ST2 结合诱导Th2 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促进 Th2 介导的免疫应答。近年来研究表明 IL-33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中起到炎症因子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 IL-33 对疾病的诊断及评估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对 IL-33 与常见自身免疫性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1 IL-33 的 结 构 2005 年,Schmitz等通过数字化 IL-1 家族细胞因子数据库中蛋白序列比对,发现 IL-33 与 IL-1有关。IL-33 是 IL-1 家族中的一员,于其C 端 IL-1 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β 转角。人类 IL-33 基因位于 9 号染色体( 9p24. 1) ,编码 270 个多肽组成的氨基酸,分子量约为 30000。其中 54% 的氨基酸序列与小鼠具有同源性。1. 2. 1 IL-33 分泌细胞及受体 L-33 曾被认为可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分离出,现认为它是一种可被多种组织释放的前炎症因子。在蛋白水平,IL-33 主要由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在适宜的刺激下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也可产生 IL-33。抗原相关的分子模式分子及一些细胞因子如TNF-α,IL-1,IFN-γ 都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 IL-33。作为预警因子,坏死的细胞可以分泌 IL-33,并且 IL-33 主要在内皮、上皮细胞分泌,它可能在感染和炎症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ST2 分子是IL-1 受体家族的一员,它包括两种形式:成熟的膜性 ST2( ST2L) 及可溶性的分泌型 ST2( s ST2) 。ST2L 主要在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Th2 细胞表面表达。1. 2. 2 IL-33 作 用方式 IL-33 能在细胞核及细胞外两个部位起作用,包括两种形式: 前 体 IL-33 ( pro-IL-33) 和 成 熟IL-33 ( mature IL-33, mtr IL-33 )。Pro IL-33 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当受到炎症或其他刺激时,释放出 pro IL-33 并被分解为更小分子量的 mtr IL-33。Luzina等认为与 mtr IL-33 不同的是 pro IL-33 能不依赖于受体 ST2 而促进炎症发生,而mtr IL-33 依赖于受体 ST2,IL-33 与 IL-33 受体结合后促进髓样细胞分化反应蛋白 (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protein 88,My D88 ) 、IL-1 受体相关蛋白酶 1、4 向细胞浆内 ST2 受体复合物募集,诱导核因子-κB( NF-κB)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酶 1 和 2,p38,c-Jun 等蛋白信号通路活化,导致炎症介质 IL-1β,IL-3,IL-5,IL-6,IL-13,TNF 的 产生,促进 Th2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 1. 1 特应性 皮 炎 ( Atopic dermatitis,AD) AD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经典的 Th2 型细胞因子如 IL-4,IL-5,IL-13 在AD 患者急性期皮损中表达,慢性期主要为 Th1 细胞产生的 IFN-γ。IL-33 是IL-1 家族的新成员,与 Th2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它主要在屏障组织如皮肤、小肠、肺中表达,能激活 Th2 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产生 Th2 型细胞因子。近年来有研究表明 IL-33 是 AD的一个危险信号,在患者皮损中 IL-33 表达水平升高。将重组 IL-33 注射入小鼠皮肤后导致 T 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刺激 Th2 型细胞因子释放,表明 IL-33 在 Th2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与正常人相比,AD 患者血清中 IL-33 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患者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红斑、丘疹、结痂、抓痕、苔藓样变是AD 患者常见的 5 类皮损,IL-33 与抓痕和干燥评分有相关性。局部使用钙调神经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后,患者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下降,血清中 IL-33 水平降低。表明 IL-33 与 AD 发病机制有关,机械损伤、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可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IL-33 表达增多,血清中 IL-33 水平可能是AD 患 者 病 情 严 重 程 度 的 一 个 预 测指标。2. 1. 2 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许多细胞因子参与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有研究表明与正常人及非皮损区皮肤相比,皮损区 IL-33 表达明显增加。国内有学者对慢性荨麻疹治疗前后血清 IL-33 检测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 IL-33 水平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氯雷他定治疗 4 周后患者血清 IL-33 水平未见明显下降,推测持续高水平 IL-33 表达可能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停用抗组胺药后易复发原因之一。2. 1. 3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最常见的由 Ig A 相关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 炎,但 其 发 病 的 分 子 机 制 尚 不 清。Chen T 等发现在过敏性紫癜患者活动期血清 IL-33 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并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血清中 Ig A 抗内皮细胞抗体相关。他们推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中 IL-33升高且与其发病机制中Ig A 抗体的产生有关。2. 2. 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多种组织、器官损害。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参与 SLE 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IL-33 是一种前炎症因子,在SLE 患者中被认为是主要的效应分子。有研究指出在 SLE 患者血清中 IL-33 水平升高,并且与 SLE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肾脏损伤有关。同时 Mok 等认为与正常组相比,急性期 SLE 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的受体 ST2 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对于治疗反应比较敏感。它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疾病严重程度衡量指标。在 SLE 患者血清中 CRP,ESR,Ig A 与 IL-33 密切相关。总所周知,CRP,ESR 水平升高表明 SLE 患者处于急性炎症期,这以研究结果表明IL-33与 SLE 患者急性炎症期有关。2. 2. 2 系统性硬化症 ( Systemic sclero-sis,SSc) SSc 是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硬化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病,主要由 Th2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anetti 等对 SSc 中 IL-33 和受体 ST2 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 IL-33 和 ST2 在 SSc中表达异常。随后 Yanaba 等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Sc 患者血清中 IL-33水平升高,并且弥漫性皮肤硬化患者血清中 IL-33 水平高于局限性皮肤硬化患者。同时肺纤维化也在血清 IL-33 水平升高患者中出现。这表明IL-33 可能参与了 SSc 的发病。2. 2. 3 寻常型天疱疮 ( Pemphigus vlu-garis,PV) PV 是由抗桥粒芯糖蛋白 3和( 或) 抗桥粒芯糖蛋白 1 自身抗体介导的棘层细胞松解,以皮肤和( 或) 粘膜水疱、糜烂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PV 发病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细胞因子信号功能异常可能参与PV 患者发病。IL-33 和可溶性 ST2 在炎症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过度表达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学者对 IL-33 及 ST2 在 PV 患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其血清中 IL-33 水平与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及激素治疗剂量间的关系。他们发现 PV患者血清中 IL-33 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皮损面积 1mg/kg/day强的松治疗患者血清中 IL-33 水平较小于 1mg/kg/day 治疗患者高。随着治疗,患者皮损好转,IL-33 水平 下 降。表 明IL-33 可能参与 PV 的发生,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皮损受累面积广者较累及面积小者,其 IL-33 水平更高,表明它能反应炎症的严重程度。认为 IL-33 可能是通过诱导 IL-6,TNF-α 的产生,促进Th2 细胞活化,参与 PV 的发病,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
作为一种前炎症因子,IL-33 在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已经证实 IL-33 /ST2通路参与多种不同的病理过程。IL-33及其受体 ST2 是变态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他们在这些疾病中的具体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因此需要更多的遗传、免疫及其他相关研究,进一步对 IL-33、ST2 结构及其在这些疾病中的功能、信号通路进行研究,这将可能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注: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严禁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ZKKL-舒敏之星是由武汉中科科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国人肤质特性研发的一种全新的敏感肌肤修复治疗专利产品,经过千例临床认证,舒敏之星在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刺激皮肤胶原蛋白新生、恢复皮肤健康状态、直击肌肤敏感根源,及时填补了国内敏感肌肤治疗的空白,将为所有肌肤问题患者带来更为专业的品质医学美肤之旅,开启敏感肌肤修复新时代!